慈禧太后,是晚清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重要人物。她以垂帘听政的身份掌握实权,清末许多重大事件都与她息息相关。作为一位出身名门的贵族,慈禧不仅身居高位,还具有一定的文学和艺术素养。她曾创作过一首诗,这首诗在当时广为传诵,甚至被收入近代小学教材,成为许多人童年时期必背的经典。那么,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?慈禧这位权倾一时的太后,又是为谁写下了这首诗呢?
慈禧太后,原名叶赫那拉氏,是清文宗爱新觉罗·奕詝的妻子,即咸丰皇帝的嫔妃。叶赫那拉是满族的显赫贵族姓氏,现今许多后裔改姓那、南、叶、白等。慈禧是她后期的尊号,后来人们便习惯称她为慈禧太后。
慈禧诞生于道光十五年(1835年),出生地为北京。17岁时,她被选入宫廷,封为兰贵人。几年后,她为咸丰皇帝诞下一子——同治皇帝载淳。载淳是咸丰唯一存活的儿子,虽还有一名次子,但早夭,事后被追封为悯郡王。
展开剩余78%随着载淳的出生,慈禧的地位迅速上升。咸丰皇帝英年早逝,31岁时驾崩,1861年,载淳即位成为清穆宗,慈禧随之晋升为皇太后。年仅6岁的同治皇帝无法独立处理国事,面对内忧外患,慈禧逐渐拉拢权势,将国家大权牢牢掌控于手中。
同治皇帝17岁时才开始亲政,但英年早逝,19岁时因病去世。在他13年的统治中,实权大多掌握在慈禧和慈安太后手中,真正自主执政不过两年。同治没有留下子嗣,有传闻称因不喜欢慈禧选的妃子,但无确凿证据支持。
皇帝去世后,古代讲究“君权不可空缺”,慈禧迅速召集朝臣商议继承人。她决定将醇亲王奕譞的幼子载湉过继给同治皇帝,年仅4岁的载湉继承帝位,成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——光绪皇帝。
光绪的父亲是醇亲王,母亲则是叶赫那拉氏的婉贞,慈禧的亲妹妹。晚清时期,皇帝年龄层层递减,慈禧在他们背后垂帘听政,掌控朝政大权。虽非首创垂帘听政者(秦宣太后为先例),但她却将此权术推向巅峰,成为人们提起“垂帘听政”时最先想到的典范。
对慈禧太后的评价褒贬不一:有人指责她对外软弱,签订丧权辱国条约;对内奢靡无度,铺张浪费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她拥有超乎常人的政治手腕和权力操作能力,若无实力,绝不可能一手掌控朝政47年。那么,身为权谋高手的慈禧,文化修养到底如何?她能否压得住朝廷中的大臣们?
清代史料中鲜有慈禧作品记载,但她入宫后所处环境和阅历非同一般,自然超越当时许多人。慈禧以奢华闻名,她对来自全球的新奇事物充满好奇,宫中不仅藏有无数国内珍宝,还收藏了不少国外珍品。她尤其喜爱留声机,听过许多外国名曲,在见识上不输任何同辈人物。
有记载显示,慈禧曾痴迷绘画,一度召集名画家进宫授课。至今我国博物馆仍保存着她的书画作品,受到不少艺术专家的赞赏。她留下的画作不少,但诗歌作品却极为稀少。
作为垂帘听政的权力核心,慈禧需要批阅奏折、决策国事,因此她还专门练习书法。但她的作品不多,唯有一首诗广为流传——《祝母寿诗》,这首诗是慈禧为母亲六十大寿所写的贺寿之作。
当时,慈禧身处深宫,无法亲自为母亲祝寿,于是写下这首诗:
“世间爹妈情最真,泪血溶入儿女身。殚竭心力终为子,可怜天下父母心!”
尤其是最后两句,许多人耳熟能详,难以想象这句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”的千古绝句,竟出自这位权倾朝野、手腕狠辣的慈禧之手。
整首诗流露出父母对子女深沉无私的爱意,尤其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”一句,几乎成为描写父母养育不易的经典名句。它之所以被广泛熟知,正是因为这首诗曾被编入小学课本,成为无数人童年的必背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灵菲配资-灵菲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是什么-线上配资开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